祖国的医学在魏晋、唐宋时期又有了新发展。西晋王叔和曾任太医令,他精研医术,尤精脉理,编成《脉经》十卷,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脉学专著。隋唐时,《脉经》传到日本,后来又传到了波斯等东方各国。东晋的葛洪、南朝的陶弘景都是著名的炼丹家,又是卓越的医学家。他们通过长期炼丹,逐渐掌握了一些药物的性质和治病的方法。
葛洪撰写的三卷本《肘后备急方》,对肺痨(肺结核)、天花等病的传染性已经有了较深的认识,他是世界最早详细记述天花的人。书中讲到用疯狗脑浆治疗疯狗咬伤的医方,已经初步体现了近代免疫学的思想。陶弘景最大的贡献是总结了《神农本草经》问世后药物知识的发展,编了《本草经集注》七卷,在本草学的发展史上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地位。
“药王”孙思邈生于隋文帝开皇元年(581年),死于唐高宗永淳元年(682年),活了101岁。他在70多岁的时候写成《备急千金要方》,又在百岁高龄的那年完成了《千金翼方》。书成,第二年便与世长辞。这两部书合称《千金方》,是可供家庭备用的医药卫生手册。(.com)他之所以以“千金”命书,是因为他认为“人命至重,有贵千金,一方济之,德逾于此”。他把那些对人生命有益的药方看得比千金还重。《千金方》全面总结了我国唐朝以前的医学和药物学知识,大大丰富了祖国医药学宝库。
宋代的医学成就最突出的是针灸学和法医学。北宋翰林医官王惟一制成两具立体铜人模型,上面标注了300多个针灸穴位,同时他又写成《铜人腧穴针灸图经》三卷,便利了针灸教学。此书流传到日本、朝鲜等国,影响很大。南宋的宋慈,先后在江西、福建、广东、湖南等地任刑法官,编成《洗冤录》一书,是我国第一部系统的法医学著作,比欧洲早了300年。《洗冤录》有英、日、朝、荷、德等多种外文翻译本。
以上就是有关《魏晋、唐宋时期医学的发展以及重要地位》全部资料分享,文章内容仅供参考,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。(陈毓秀)
发表回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