司马迁夜以继日地忙于阅读、整理“石室金匮”(国家藏书处)里的历史文献,着手写作《史记》时,祸从天降,司马迁身陷不测之灾。事情是这样的:公元前99年,李陵率5000兵卒出击匈奴,转战千里,遇到了匈奴8万骑兵的包围。虽经激烈奋战,杀死敌人无数,但终因矢尽力竭,援兵不至,被迫投降。消息传到京城,汉武帝大怒。群臣也附和汉武帝,指责李陵。
当汉武帝问司马迁对此事的看法时,司马迁不以为然,不仅说李陵“事亲孝,与士信,临财廉,取予义,分别有让,恭俭下人,常思奋不顾身,以殉国家之急”,还说他的投降是事出无奈,迫不得已。汉武帝一听,大怒,认为司马迁是在为李陵说情,于是把司马迁下狱治罪。更不幸的是,后来汉武帝听信说李陵在帮匈奴练兵的谣言,不仅杀了李陵全家,还让司马迁受了腐刑。这对司马迁的打击太大了。
司马迁悲痛欲绝,认为“祸莫惨于欲利,悲莫痛于伤心,行莫丑于辱先,而诟莫大于宫刑(即腐刑)”。他曾想过轻生,但他脑海里回旋得更多的是父亲的遗命,是先人忍辱负重、艰苦创业的精神感召:“文王拘而演《周易》;仲尼厄而作《春秋》,屈原放逐,乃赋《离骚》;左丘失明,厥有《国语》;孙子膑脚,《兵法》修列;不韦迁蜀,世传《吕览》;韩非囚秦,《说难》、《孤愤》;《诗》300篇,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。”从前人的事迹中,他悟到了成就事业的艰辛与秘诀,受到了深深的激励。于是他决心“隐忍苟活”,完成续作《春秋》的使命。
从此,他变悲痛为力量,发愤著述,把精力全都投入《史记》的撰写之中。由于李陵一案受辱,司马迁更深切地认识到了人世的艰辛,因此,他的作品就更富有情感了。www..com在他的笔下,饱含着对英雄的崇敬,对市侩小人的不耻,对劳动人民的同情。在人物刻划上,形象生动,维肖维妙。李长之曾讲,司马迁使“到了他笔下的人类活动永远常新,使到了他笔下的人类的情感,特别是寂寞和不平,永远带有生命”。难怪鲁迅会那么高地评价《史记》的艺术价值,称之是“史家之绝唱,无韵之《离骚》”。
经过十几年的艰苦创作,司马迁终于完成了不朽之作《史记》。《史记》全书130篇,包括本纪、表、书、世家、列传五个部分。“本纪”叙帝王之事;“世家”记诸侯;“列传”记人物;“表”记时事;“书”记制度。五种体例,各有分工,互相配合,构成纪传体通史。这种通史体例,是司马迁的一个伟大创造。此前的史书,如《尚书》、《春秋》、《左传》、《国语》、《国策》,或记载个别的事件,或记载一个时代的历史;或记载一个国度地域的历史,缺乏系统、完整性。象司马迁所著的《史记》这样包括黄帝以来两千多年来各方面历史的史书,前无古人。
因此,尽管他自称是继承孔子作《春秋》的伟业而著作《史记》,但他在中国史学上的地位,可以说是功过尼父,超过孔子的。自司马迁开创了纪传体裁之后,从《汉书》到《明史》,体例上皆因袭仿效,概莫能外。用清代史学家赵翼的话说:“自此例一定,历代作史者遂不能出其范围。”从这一意义上说,司马迁是当之无愧的“千秋太史公”。
以上就是有关《司马迁为什么被称为“千秋太史公”?》全部资料分享,文章内容仅供参考,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。(文章配图来自网络)
发表回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