为什么说朱载堉是献身科学的王子?朱载堉(1536—1612年)是明仁宗朱高炽的第六代孙,郑恭王朱厚烷的儿子。他出生在河南怀庆府(今河南沁阳)的郑王府,被册封为郑世子。朱载堉从小就在父亲的指导下学习音乐和数学。他聪慧过人,又勤奋好学,“口不绝诵,手不停披(阅),研究既久,数学之旨颇得其要”。1550年(嘉靖二十九年),朱厚烷遭到族人的诬陷,被明世宗削夺爵位,禁锢在安徽凤阳。15岁的朱载堉痛父无罪被囚,搬出王府,在宫门外筑一土室,“席藁(枯木)独处者十九年”,发愤攻读。1560年,写成他的音乐处女作《琴谱》。
1567年,明世宗死后,朱厚烷在大赦中获释,恢复郑王的爵位,朱载堉也恢复世子的名义,搬回王府。朱厚烷精通音律学,在凤阳高墙里写出一部《操缦谱藁》,释放归来既将它交给朱载堉,和他共同合作,改写为《操缦古乐谱》一书。在父亲的精心指导下,朱载堉还写了一部《律吕精义》,并对和音律学有关的历法、计量、物理、乐器制造、音乐、舞蹈等,展开深入的研究,取得丰硕的成果,完成了《律学新说》等一系列重要的著作。由于紧张繁忙的研究和写作,他劳累过度,曾经大病了一场。
1591年(万历十九年),朱厚烷病故,应由朱载堉继承郑王的爵位。但是为了躲开皇族内部斗争的干扰,以便集中精力继续从事自己心爱的科学研究,他决定牺牲个人的地位和经济利益,上疏明神宗,请求将爵位让给同族兄弟朱载玺。明神宗没有同意,他一面埋头研究和写作,一面继续上疏请求让爵。直到
1606年,经朱载堉15年7次上疏之后,明神宗才批准他将爵位让给朱载玺,并为他敕建玉音坊,以示表彰。朱载玺是当年诬告朱厚烷的祸魁朱祐橏的孙子,朱载堉这种不计前嫌的宽阔胸怀和主动让爵的高风亮节,赢得了世人的广泛赞扬。
让爵后,71岁高龄的朱载堉迁居到怀庆府城外。他虽已年迈体衰,但仍顽强地坚持研究工作,忘寝废食,夜深忘倦。晚年他以带病之躯“务益著书”,完成了最后的三部著作。
【人物简介】朱载堉(1536年—1611年),男,字伯勤,号句曲山人、九峰山人,青年时自号“狂生”、“山阳酒狂仙客”,又称“端清世子”,河南省怀庆府河内县(今河南沁阳)人,明代著名的律学家(有“律圣”之称)、历学家、音乐家。
以上就是有关《为什么说朱载堉是献身科学的王子?》的全部资料分享,文章内容由本站收集整理,仅供有兴趣的朋友们参考阅读,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。
发表回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