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国曾用过丝质的纸,是做丝绵的副产品。做时,把茧煮过,然后放在竹子做成的席子上浸于水中捶打,以将茧衣捣碎。经过捶打,必然有一层丝絮落在席子上并交织在一起,成片状,晒干后揭下来,就是纸了。古人叫“絮纸”,又叫“赫蹏”。汉成帝元延元年(前12年),宫女曹伟能生子,赵昭仪“裹药二枚赫蹏”,派人送给她,逼她自杀。应劭《风俗通》:“赫蹏,薄小纸也。”“纸”从系旁,说明纸与丝的关系。
由于这种纸是做丝绵的副产品,所以不可能大量生产,因而也无法满足人们的要求。为了解决这个问题,经过进一步的摸索、试验,最后终于成功地发明了以植物为原料的植物纤维纸。
植物纤维纸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有的?虽然这问题我们还无法确知,但是,本世纪以来,可供我们研究用的出土的实物已非少见,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,1957年我国考古工作者在西安市郊的一座西汉古墓中曾掘得的一叠纸片,尺寸大小不一,最大的长宽度为10×10厘米,最小的为3×4厘米左右,米黄色。经反复检验,是以麻为原料制成的,也就是以植物纤维所造。因为出土地是在陕西灞桥,所以称“灞桥纸”。.com这座墓最迟不晚于西汉武帝时,即公元前140—87年。因此可以断定,大约在2000多年前,我国就已有植物纤维纸了。1987年,在甘肃天水放马滩,考古工作者又发现了早于汉武帝时西汉文、景时代的纸,纸上还绘有地图,这就使我国造纸的历史更为提前了。
不过这批纸比较粗糙,制作技术也是较原始的,看来这还处于纸的初起阶段。那么如何使粗糙的纸变得更为精细呢?这就要提到大家熟知的蔡伦了。蔡伦,东汉时桂阳(今湖南耒阳)人,“有才学”,公元75年进京城洛阳皇宫当太监,后升尚方令。“尚方”是掌管皇家供奉的官府。他对一些工业用品的制造技术很有研究,其中包括造纸技术。当他看到用竹简写字太笨重,帛又因价昂而无法普及,而植物纤维纸的制作质量又不能使人满意,于是决心加以改进,“造意用树肤、麻头及敝布、鱼网以为纸”。这些原料均极易得,树肤、敝布、破鱼网等又是废物利用,成本极低,制作手续也简便,只要经过淘洗、泡沤、春碎、蒸煮等工序,就可直接加工成纸。因而纸制成后于“元兴(公元105年)奏上之”,得到和帝的夸奖。“自时莫不从用焉。天下咸称蔡侯纸”。
直到今天,世界上造纸原料和技术都是在此基础上推广开来的。纸的发明,在人类文化发展史上是件大事,它标志着书写材料的一次伟大革命,从此竹、帛为纸所替代。此后,造纸原料的范围又不断扩大,造纸技术也不断地得到了改进,不仅纸的质量越来越高,而且从魏晋以后还出现了各种颜色的纸,既美观,又能适应各种用途,以至成为生产和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之物。6世纪时,就传到了朝鲜、越南和日本,之后又经阿拉伯地区传到包括西欧在内的其它各国。中国成为纸的发源地。
发表回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