朴素的辩证法思想是老子思想中最精华的部分。说起辩证的思维,应该说,在我国古代很早就有。成书于商周之际和春秋战国时期的《周易》一书,就讲了不少辩证法。如,其中《易经》部分始终贯串着一种变化发展的观念。它认为,世界上的一切都在变化中;一个事物刚开始时,变化的迹象不显著,继续发展下去,变化则日趋深刻、剧烈,发展到最后,倘若这种变化超过了它自己的发展阶段,就会带来相反的结果。《易传》更明确地提出“物极必反”。春秋时期,一些有见地的政治家在社会大变动的时候,也提出了不少对人世的辩证看法。比如,史墨认为,高山可以变成深谷,深谷也可以变成丘陵;国君如果不修其德,国君和臣下的位置也就会互换,所谓“君臣无常位,自古以然。”伍子胥则进一步概括地说:“盈必毁,天之道也”,认为一切事物包括人类社会在内,只要超过了限度,到了极端,就会走向反面,这是一种规律。
老子把我国古代朴素的辩证法思想,加以系统化,并推向了一个高度。他在《道德经》中指出,世界上的万事万物,都是由互相矛盾的双方组成的,如,美与丑,难与易,长与短,高与下,前与后,有与无,损与益,刚与柔,强与弱,祸与福,荣与辱,智与愚,巧与拙,大与小,生与死,胜与败,攻与守,进与退,静与躁,轻与重,等等;它们都是互相依存于一个事物之中,一方不存在,另一方也就不会存在。这种对立的双方还是彼此斗争,可以互相转变的。例如,植物的幼苗,虽然很柔弱,但是,它却可以逐渐地增长,转变为壮大,而壮大以后则又会向衰老、枯萎乃至于死亡发展了。柔弱→壮大→死亡,这即是植物的发展辩证法。
可贵的是,老子还隐约地看到了事物量变与质变的关系。他说:几个人合抱的大树,是由很小的种子萌芽(即“毫末”)发展来的,而九层的高台则是由一小堆一小堆的土累起来的。大和小是一个质和量的关系,有了“小”的量的不断积累,便会有“大”的质的变化。www.8188w.com根据这个规律,老子认为,只要努力地把一点一滴细小的事情做好,大的困难就可以克服,巨大的工作也就必然能够完成;这也是一个积小量为大量,量变引起质变的过程。
在社会政治思想上,老子以这种辩证的观点看待问题,就在一定程度上触及了人与人的阶级关系,并揭示出统治阶级的压迫、剥削是这种阶级矛盾激化的根源。他直截了当地说:“人民所以饥饿,是因为统治者的税收太重,靠吃税收剥削人民的人太多;人民所以难治而经常反抗,是因为统治者总在兴徭役、发兵役,处处扰民。”因此,老子呼吁统治者要“无欲”、“无事”,认为这样,人民才能“自富”、“自朴”,从而达到天下有治。
老子的辩证法思想有许多不彻底的地方。其最大的不足是,他只看到了事物的对立面双方可以互相转化,却看不到这种转化是有条件的,特别是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,因此,老子在客观事物面前就显得缩手缩脚,十分拘束,无能为力。更有甚者,他主张人们越消极越好,最好是无所作为;假如你怕东西多、钱财多,而招致盗窃丢失,那最好就不要多存东西、多积财货;你要是怕有了荣誉会招致屈辱,干脆就不要荣誉;你要是怕强大了会招致死亡,那么就不要强大,而甘居柔弱才是,等等。这种躲避矛盾,无所作为,放弃人的主观努力的主张,显然是错误而有害的。
以上就是有关《老子思想中的精华——朴素的辩证法》全部资料分享,文章由本站收集整理,内容仅供参考,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。
发表回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