肌理派是什么意思?肌理派是中国古代写作风格理论流派。清代四大文学风格理论之一,由翁方纲所提出。下面,本站就和大家一起了解一下清代四大文学风格理论中的肌理派。
“肌理”,原意为皮肤的纹理。翁方纲提出:“诗必研诸肌理,而文必求其实际”(《延辉阁集序》),把“肌理”之“理”释为“义理”、“文理”,提倡写作的根本方向,应以儒家的经籍与学问的旨归,使文章“经籍之光,盈溢于宇宙”(《志言集序》),“由性情而合之学问”(《徐昌谷诗论一>),由此而达到高古浑朴的境界。
为此,他一方面提倡写作应“求诸古人”、正本探源,遵循古人绳墨规矩而“不得丝毫以己意与言”(《论诗法》),推崇宋人以学问为诗,以求文章内容的质实而避“空寂”,另一方面却又提出“穷形尽变”,主张“凡所以求古者,师其意也,师其意则其迹不必求肖之也”(《格调论》)。
他要求学古而不泥古,不重皮貌而重神韵,函盖万有而不滞于迹,有才学而不为才学所累。在这种思想基础上,翁方纲提倡写作风格的重理、重实,以对所描写对象的透辟了解而达到表现上的出神入化,形成充实、古朴、理趣与情趣并重的格调。
当然,翁方纲所重视的义理,从根本上讲,都是传统的封建礼义,客观上起了积极维护封建统治阶级利益的作用,他重学问、重考据、很大程度上也违背了文艺创作的本质规律。
因此,肌理说尽管有一定的可取之处并且名重一时,但却因其代表封建正统文艺思想而遭到进步思潮的猛烈反对,最终消声匿迹。
以上就是有关清代四大文学风格理论中的肌理派的简单介绍,文章内容仅供大家在学习时参考阅读,希望本文内容能够对朋友们有所帮助。
发表回复